当然,她的演技更是把这一点强化了,从买菜时的斤斤计较,到向大姑姐讨要买房钱的聪颖,海清用细腻的表演让冯晓琴这个人物变得非常鲜活饱满。
能够说,海清绝对是这部剧的定海神针,她一出现,整部剧就充斥了烟火气息,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,有了追剧的欲望。
而大姑姐顾清俞(童瑶 饰)的存在则让这部剧从开头就充斥戏剧张力。冯晓琴使劲儿撺掇老公向有钱的顾清俞借钱买房,但顾清俞既不爽弟弟被当枪使,也不甘让冯晓琴“不劳而获”,不肯就范。
于是,就有了两个女人在饭桌上的极限拉扯,饭桌下的心机角力;顾清俞拉着自家人关门商讨,冯晓琴在门外边偷听边为自己不平。当然,两个女人的战争最终导致了冯晓琴丈夫的死亡,丈夫死后,冯晓琴与顾清俞的激烈互呛,这些各种更是不容错过的名场面。
这几场冲突对立的戏不仅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,也让观众迅速站队。有站冯晓琴的——当了多年免费保姆,难道不值得一套房子吗?也有站顾清俞的——凭什么她就要被道德绑架,平白无故地出这份钱呢?冯晓琴老公的死,到底是谁造成的?也成了观众们热议的话题。
不得不说,从前几集来看,这部剧的剧情成长是颇为流畅且吸睛的。滕华涛利用层层递进的冲突戏,一步步展现了人物的心理与特征,钩住了观众的魂。剧中关于房子、女性婚姻的问题也颇为写实,从必定程度上反响了当下人们的焦虑。
同时,海清在每场戏里的表现都非常出色,时而隐忍时而爆发,让人共情。尽管童瑶的表现被指略微接不上海清的戏,但她与海清的对手戏还是很有张力和看点的。
所以,我们也看到了这部剧刚刚播出时,观众反响的热烈。关于这部剧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,微博开分8.5分,比《人世间》仅低0.8分,颇有爆款剧的品相。
《心居》终究没逃过狗血的套路?
但遗憾的是,这部剧终究逃不过高开低走的命运。经历了前几集的“狂欢”后,观众似乎对这部剧逐渐丧失了兴趣。
播出十多天后,这部剧的收视率基本稳定在同时段的第五、六名,居于《人世间》《余生,请多指教》之后。
而在猫眼全网热度榜上,《心居》的热度也只在第三位,不及《余生,请多指教》和《与君初相识》。
豆瓣上,网友对其的评价也出现了两极分化,至今仍未开分。
明明是高分开局,为何《心居》后期出现了疲软的状况?
不得不说,冯晓琴的丈夫死后,《心居》的剧情开始变得松散。
一开始大家以为这部剧讲的是由房子引发的一系列的争端。但之后,剧情又转向了女性奋斗,说着说着又说到了顾清俞面对的婆媳问题。
冯晓琴的妹妹当了第三者,冯晓琴私生子的出现,施源的一系列奇葩操作,还有冯晓琴、顾清俞和展翔之间的三角恋等等,认为就像是把所有狗血的事件都填充到了这部剧中。
更何况,观众的审美是进步的,这些话题大多都有些过时,并且略显浮浅,无法触及观众的内心,“我认为假如单单聚焦于女性奋斗这个点,把它讲深讲透,说不定会更好一些,毕竟这是现在大众关怀的话题。”资深编剧阿山在接收搜狐娱乐采访时说道。
阿山还认为,相比于滕华涛之前的作品,《心居》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,后续剧中的一些矛盾冲突都营造得相对刻意,只是为了所谓的戏剧效果,并不是靠人物自然驱动的,所以让人认为悬浮,无法信赖与共情。
好比第19集里,张阿婆为了恶作剧,把家里的宝贵物品委托给冯晓琴保管,导致张叔叔以为家里进了贼,差点报警,从而也导致了顾清俞与冯晓琴之间的争吵。“以冯晓琴这么精明的一个人,她绝对干不出这样的事情,这场戏的安排认为就是为了让两个女人吵架。”阿山说道。
所以阿山认为,这部剧后续的走向很像网文的作风,“好比到了某个节点,必须去制造一个冲突,必须把人物往极端的方向写。但你看滕华涛之前的《双面胶》《蜗居》,每个人物的性格、念头都是合理可信的,故事是从人物出发,而不是从所谓的爆点出发,所以才足够真实、戳人痛处。”
在阿山看来,假如把《双面胶》《蜗居》放到现在播,也许依旧能火。尽管他们讨论的婆媳问题、房子问题并不新颖,但足够深刻,让观众领会到了其对于人性造成的影响。无论是台词还是故事,都足够老道流畅,这才是一部成功的都会生活剧该有的样子。
但显然,《心居》没有到达这个层次。阿山猜测,一方面,现在的大环境“不允许一部剧深刻磋商某个问题,不能说得太明白”;另一方面,可能这部剧在通过平台时,也被赋予了一些要求,“好比说拿数据说事儿,必须要有什么样的冲突,不然我认为以滕华涛的水平,肯定能够更好。”
都会生活剧为何集体疲软?
其实,不止心居,今年的都会生活剧出现了集体疲软的状况。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
“比起故事,很多剧更看重立场先行、话题先行。”资深制片人陈女士说道,“好比必须要紧贴某个社会话题——子女教育,职场妈妈,AA制婚姻等等。
“并且,现在都会生活剧的套路都很类似——父母辈是必定给儿女添堵的,夫妻间是必定男方出轨的,女主搞事业是必定贵人不断的,家庭之间是必定世代争吵的。假如女主登场时就已婚,那她的婚姻必定会出现不幸,并且所有的生活矛盾,到大结局必定会莫名其妙地全都和解,吵到飞起最后还家和万事兴。”
但这些由各种热点、套路搭建起来的剧集,剧情其实很多时候都不合理,甚至没有太多的讨论价值,所以无法引起过多的反响。
“就像最近白百何的《我们的婚姻》,高圆圆的《完美伴侣》,一开头就吵架,以前是角色在小破屋里吵架,现在是百平米的大平层里吵架。不仅悬浮,并且故事和人物都不饱满,无法让人信赖。
“还有周迅的《小敏家》,一开始剧情的成长还是比较流畅自然的,但到了后面也有一点为了冲突而冲突,最后连绝症都整出来了,只能说现在编剧制造矛盾的方式太生硬和牵强了。”陈女士总结道。
陈女士认为,早年间的大爆剧《咱们结婚吧》《媳妇的美好时代》,其实也曾被诟病“催婚催生”,但之所以观众爱看,就是编剧功底扎实,知道怎么自如流畅地制造冲突,“以前剧里的人吵架,你看着认为很解压,现在就是越看越闹心,这就是差别。”
另一方面,现在大多半都会生活剧讨论的议题,已经不是大众真正关怀和焦虑的了,“现在的年青人压根不想结婚生孩,中年人面对的不是事业瓶颈或者情感纠纷,而是被裁人。假如现在有剧是讲单身女性幸福生活的,内卷或者反内卷的,说不定才会受欢迎。”
的确,就像《三十罢了》之所以能成为近两三年宝贵的全民议论的都会生活剧,就是因为它站在了女性意识崛起的风口上,女性形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真实且能够引起共鸣的,笼罩的女性议题也相对丰富。
包含《爱很美味》,一方面它的确反响出了很多现代女性的焦虑,另一方面剧中的矛盾也是环绕三个女主角的个性特点自然发生的,所以观众看着既舒畅,也有共鸣。
更何况,现在是短视频入侵的时代,一部剧假如没有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主题,或者足够扎实的故事,其实很难让观众耐心旁观下去。
阿山身边也有一些做生活剧的朋友,他也不禁感慨道:“现在确实很难,一是要在日益同质化的环境中找到打破点,二是要把故事讲述得既生活化,又足够有意思,三是导演、编剧以及全部制造的水平都要跟上,才有可能做出一部好的生活剧。但现在要同时做到这几点,真的非常不容易。”